教谕,汉语词汇,拼音jiào yù。释义:“正式教师”之意,宋代开始设置,负责教育生员;教导。
- 中文名
- 教谕
- 外文名
- discipline
- 拼 音
- jiàoyù
- 含 义
- 教导训诫
教谕基本词义
编辑[discipline]:教导训诫,谨遵教谕。
[commission]:宗教上的命令、指示。
[military instructor]:学官名。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。元、明、清县学均置,掌文庙祭祀、教育所属生员。
教谕详细释义
编辑1、学官名。
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。元 、明 、清三朝,县学亦置教谕,掌文庙祭祀,教育所属生员。
2、教导。
①唐张九龄 《论教皇太子状》:“若亲近细人,不闻教谕,纵欲行善,犹未知所适。”
③宋司马光 《和韩秉国招范景仁饮》:“每烦教谕累百纸,顽如铁石不可镌。”
④清李渔 《怜香伴·矢贞》:“爹爹有何教谕?”
教谕历史沿革
编辑明清时代县设“县儒学”,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,内设教谕一人,另设训导数人。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,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。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,由朝廷直接任命。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、训导、嘱托,多为举人、贡生出身,由藩司指派。学官与诉讼无关,以“奉薄俭常足,官卑廉自尊”自命。明·王铎《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》:“(袁可立)祖锦,韩城教谕。”
儒学教谕是县学的教授,相当于教委主任,有时是县学校长。“儒学”作为一种教育机构,始于两汉,兴于隋唐,盛于元明清,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学的基本形式。授课以孔孟学说为主,所以称为“儒学”,分府、厅、州、县四级,供生员读书,多系官办。
教谕是学官名。宋代除宗学、律学、医学、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,各路的州、县学均置教学官名。宋代于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。元、明、清县学皆置教谕,掌文庙祭祀,教育所属生员。《明史·职官志四》:“儒学,府教授一人,训导四人。州,学正一人,训导三人。县,教谕一人,训导二人,教授、学正、教谕,掌教诲所属生员,训导佐之。”
- 参考资料
-
- 1. 教谕 .百度[引用日期2016-06-14]
词条标签: